2024-07-07與喜樂的人要同樂,羅馬書12:9-18
2024-07-07與喜樂的人要同樂,羅馬書12:9-18
台中力行教會,王豐榮牧師講道篇圖檔 https://imgur.com/a/UphdHzU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eng1973/posts/pfbid02fQ4y82KTAEywKtPuJmECyA2aqUhDXrNuz7vDgACPgK8qizFxeRoZWmxAqF4XRK38l
這兩次的講道要與弟兄姊妹分享生命的陪伴,在教會中隨著弟兄姊妹年齡越來越大,要外出來到教會做禮拜越來越不容易,感謝有家人孩子協助,讓我們一個禮拜能來教會聚會。照著我們的身體狀況能來聚會盡量可以參與,如果無法參與禮拜,也希望透過網路與教會有連結。
生命陪伴的很重要,每個生命的階段都需要與主耶穌連結,特別隨著年紀的增長感受更深刻。上帝給我們在世界上,就是要經歷生命的春夏秋冬,不只是自己的歷程,也會體驗別人人生的歷程。年長者看到年輕人可以更有活力,年輕人看到年長者也會為自己的人生做預備。有教會真好因為我們歷世歷代,就是倚靠上帝的話語來度過人生。
一、與喜樂的人同喜樂
領受上帝的的祝福也樂於與別人分享,家庭聚會不要太複雜的預備,簡單的飲食可以避免家庭預備的負擔。早期家庭禮拜每個家庭都會預備很多食物(燒酒雞、蛋糕禮盒…),但是每家都預備就造成彼此的負擔,反而讓家庭怯步舉辦家庭禮拜。近二十年因為生活型態的改變,年輕人的住所比較狹窄、工作忙碌晚下班、接送孩子補習…。要舉行家庭禮拜不太容易。
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參加同學的喜宴嗎?常常被問到下一位結婚的是誰?你甚麼時候要結婚,要介紹對象…..。婚宴的邀請也造成大家很大的負擔,喜宴紅包應該包多少不會失禮?以前在鄉下辦桌一桌5000元就很豐富。一個人包500~1000元不會太大負擔。但是現在餐廳一桌二萬元起跳,一個人包2000元還可以,但是兩個人包4000元負擔就很大。有青年為了讓更多人參加,不舉辦喜宴就在教會舉辦茶點讓大家都可以輕鬆的參與。結婚的重點不在喜宴是在結婚禮拜的祝福,我們一起參與見證。
我們很真誠想要與人分享喜悅與上帝的祝福,是真誠的分享,沒有造成別人的負擔。彼此分享會讓教會兄姊更熱絡,有歡喜的事盡量可以彼此分享彼此祝福。
如何與人分享快樂?
1.真誠地表達:當你有快樂的事情要分享時,真誠地表達出來。你的真誠和熱情會感染他人,讓他們也感受到你的快樂。
2.分享生命的見證故事:一起數算上帝的恩典,人生有苦難,如何透過禱告上帝的幫助順利經過。
3.一起度過美好時光:一起出去旅遊、露營、打球、騎腳踏車….。都可以創造教會
團契家庭美好的經歷。
4.利用社群媒體分享自己生命的經歷:臉書、LINE群組分享我們生命的近況。
5.互相的支持:在LINE群組簡單的一句生日快樂,比蛋糕、卡片更實用沒有負擔。透過這樣彼此的互動鼓勵,要促進彼此的關心。
6.感恩與讚美:常常向人道謝、對人讚美,不吝惜自己對人鼓勵的話語。
二、與哀傷的人同哀傷
進入喜樂之家不如進入憂傷之家,如何與哀傷的人在一起。「與哀哭的人同哭」是一條重要的聖經命令。
往喪家去,強如往宴樂的家,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,活人必將這事放在心上。
(傳道書7:2)
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;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。(傳道書7:4)
這節經文教導我們,去憂傷的地方(例如喪禮)比去喜樂的地方(例如宴會)更有意義,因為這使人們反思生命的短暫和意義。
4我們在一切患難中,他安慰我們,使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些遭各樣患難的人。5正如我們跟基督同受許多苦楚,我們也靠基督得許多安慰。6如果我們受患難,那是為使你們得安慰,得拯救;如果我們得安慰,那也是為使你們得安慰,這安慰能使你們忍受我們所受同樣的苦楚。7我們為你們所存的盼望是確定的,因為知道你們分擔了我們的痛苦,也要分享我們的安慰。(哥林多後書1:4-7)
1.在人生中我們會遇到苦難:每個人在成長的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挑戰,也有許多的意外發生,面對這些人生的過程,心中有許多的無助。我們用上帝的安慰彼此扶持,我憂傷的時候您安慰我,您失意的時候我陪伴您。
2.耶穌也經歷這些痛苦:面對釘十字架各各他的路上,耶穌也經歷到汗如血滴的恐懼,耶穌親自經歷痛苦,祂也知道我們的害怕。耶穌親自安慰我們,聖靈也為我們禱告,讓我們可以經歷這段過程。
3.盼望的確據:我們是有盼望的,因為耶穌已經親身戰勝死亡,倚靠祂我們必然得勝。
面對生病的過程
生病,就像是往池水裡丟入一顆石頭,打亂原本平靜的生活步調,激出水花、泛起漣漪,以病人為圓心,不斷向外擴散,包含家人、朋友、同事,甚至是醫護關係裡的醫療團隊。每個人受到水波震盪的幅度不同,有些人必須改變原有生活計畫,開啟醫院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,有些人及時補位,暫時打理工作或家務,但相同的是,在這個同心圓裡,每個人都感受到生命的無助,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與目標、愛與寬恕、活著與死亡。
德國哲學家Martin Heidegger海德格所言:「人只有跟自己的死亡相遇,真實的自我才會顯現。」在面對自己的死亡之前,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眼光中,尋找自己的角色,但是經歷過深刻的苦難之後,心靈會得到非常大的成長。
讓溝通更有溫度 照顧病人與家屬的悲傷
「悲傷五個階段」,感受病人在面對死亡、生命受到威脅的過程中,會有的情緒轉折,像是:否認、憤怒、討價還價、沮喪,到接受。但悲傷是個複雜的情緒,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情緒歷程,不代表隨著時間推移,便進入下一個階段,有些人會在其中反覆來回,沉浸在巨大的悲傷中。
「病人不是唯一受苦的人,照顧者也同樣承擔著痛苦。」楊醫師會要求病人向照顧者說聲感謝,謝謝另外一半的付出,謝謝兒女盡心盡力地照顧,之後再一起牽著手出去。他會專注在生命中還沒有失去的種種美好,像是生活中陪伴在身旁的人。因為生病,我們學會感謝,生活中的一切不再視為理所當然,重新看見生活,也看見自己。
參考資料:走過癌症面對死亡/楊育正:向生病與死亡學習,如何好好生活
https://griefandresilience.children.org.tw/treasure_chest/grief_and_recovery/630
如何陪伴生病的家人?對家人有耐心,對自己也有耐心
1.傾聽
傾聽不只是單純地聽,而是讓對方知道你有認真聽進去,一步步讓他願意抒發更多,我們再進一步協助他釐清、整理自己的思緒。有人願意聽自己說話,就使人感到不再孤單。如何讓人感到被傾聽,也許我們可以試著:專注、不評價、確認與延續話題,態度溫和而平靜。
「專注」他所說的話:看著對方,認真聽對方訴說。
「不評價」他所說的話:不打斷、也不加入自己的評價與想法。
「確認」他所說的話:重複對方的話,讓對方知道自己有被聽見、被同理。例如:晚上睡不好呀、身體很不舒服啊……
「延續」他所說的話:例如:還有嗎?你願意說一點嗎?接下來發生什麼事了呢?當對方不想說話時,我們靜靜地待在旁邊,做自己的事就好。
2.分享
分享日常生活上的小事,哪個熟悉的親友發生了趣事?最近看到哪本好看的書?讓人有參與感,而不是被貼上「病人」的標籤,保持與社會的連結性。
分享接下來的病程安排,何時看醫師、何時會有新的照顧者、何時要去買東西等,並視情況給予相對的資訊,有更多的「心理建設」,重拾對生命的掌控感。
分享自己也有在接觸的舒壓方法。
3.耐心
耐心地傾聽,耐心地分享;對對方有耐心,也對自己有耐心。三個方法裡耐心最難。耐得住焦躁與的心、耐得住時間的漫長與等待。我想理解你的苦,但我無法代替你受苦,在情緒低潮的你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呢?我相信一定很不好受。我盡可能提供選項與選擇,也許你會看見,也許你不會,但我會陪伴著你一起走過。
我們也許期待眼前能上演一個勵志故事,但每個人都有他的專屬故事,他自己的版本,我們只能付出耐心,耐心地陪伴他人,也耐心地陪伴自己。
陳明章《下午的一齣戲》走在人生的路途上,突然下起了毛毛雨,又怎麼知道雨勢會越來越大?下起雨,我們就撐傘;沒有傘,我們就跑快點。我們已經備受關心的人,就幫忙別人一下。有能力的人提供遮風避雨,有人遞上暖茶,有人遞上毛巾,有人聲聲問候,有人誠心祈禱。在人生的這段路上,我們相遇了,我提供我所可以給予的,然後保持耐心,等待雨停。
參考資料:如何陪伴生病的家人?對家人有耐心,對自己也有耐心
https://www.jubo-care.com/posts/T3B4NlbLTBKIH1MOdYj6Hw
結語:
當喜樂的時侯我們就與人一同歡喜感謝上帝,當憂傷的時候我們也用耐心等候陪伴苦痛過去,我們都有盼望,因為耶穌也經歷這樣的憂傷,也最後得勝。
禱告:
感謝天父上帝讓我們在力行教會成為屬靈的大家庭,一起分享一起成長,在信仰當中彼此鼓勵,當我們有力量的時候,也多陪伴靈性肉體軟弱的弟兄姊妹,互相鼓勵扶持,靠著聖靈的幫助我們彼此禱告,一同走過生命的低谷。一起盼望看見陽光。奉主耶穌的名禱告,阿們
這兩次的講道要與弟兄姊妹分享生命的陪伴,在教會中隨著弟兄姊妹年齡越來越大,要外出來到教會做禮拜越來越不容易,感謝有家人孩子協助,讓我們一個禮拜能來教會聚會。照著我們的身體狀況能來聚會盡量可以參與,如果無法參與禮拜,也希望透過網路與教會有連結。
生命陪伴的很重要,每個生命的階段都需要與主耶穌連結,特別隨著年紀的增長感受更深刻。上帝給我們在世界上,就是要經歷生命的春夏秋冬,不只是自己的歷程,也會體驗別人人生的歷程。年長者看到年輕人可以更有活力,年輕人看到年長者也會為自己的人生做預備。有教會真好因為我們歷世歷代,就是倚靠上帝的話語來度過人生。
一、與喜樂的人同喜樂
領受上帝的的祝福也樂於與別人分享,家庭聚會不要太複雜的預備,簡單的飲食可以避免家庭預備的負擔。早期家庭禮拜每個家庭都會預備很多食物(燒酒雞、蛋糕禮盒…),但是每家都預備就造成彼此的負擔,反而讓家庭怯步舉辦家庭禮拜。近二十年因為生活型態的改變,年輕人的住所比較狹窄、工作忙碌晚下班、接送孩子補習…。要舉行家庭禮拜不太容易。
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參加同學的喜宴嗎?常常被問到下一位結婚的是誰?你甚麼時候要結婚,要介紹對象…..。婚宴的邀請也造成大家很大的負擔,喜宴紅包應該包多少不會失禮?以前在鄉下辦桌一桌5000元就很豐富。一個人包500~1000元不會太大負擔。但是現在餐廳一桌二萬元起跳,一個人包2000元還可以,但是兩個人包4000元負擔就很大。有青年為了讓更多人參加,不舉辦喜宴就在教會舉辦茶點讓大家都可以輕鬆的參與。結婚的重點不在喜宴是在結婚禮拜的祝福,我們一起參與見證。
我們很真誠想要與人分享喜悅與上帝的祝福,是真誠的分享,沒有造成別人的負擔。彼此分享會讓教會兄姊更熱絡,有歡喜的事盡量可以彼此分享彼此祝福。
如何與人分享快樂?
1.真誠地表達:當你有快樂的事情要分享時,真誠地表達出來。你的真誠和熱情會感染他人,讓他們也感受到你的快樂。
2.分享生命的見證故事:一起數算上帝的恩典,人生有苦難,如何透過禱告上帝的幫助順利經過。
3.一起度過美好時光:一起出去旅遊、露營、打球、騎腳踏車….。都可以創造教會
團契家庭美好的經歷。
4.利用社群媒體分享自己生命的經歷:臉書、LINE群組分享我們生命的近況。
5.互相的支持:在LINE群組簡單的一句生日快樂,比蛋糕、卡片更實用沒有負擔。透過這樣彼此的互動鼓勵,要促進彼此的關心。
6.感恩與讚美:常常向人道謝、對人讚美,不吝惜自己對人鼓勵的話語。
二、與哀傷的人同哀傷
進入喜樂之家不如進入憂傷之家,如何與哀傷的人在一起。「與哀哭的人同哭」是一條重要的聖經命令。
往喪家去,強如往宴樂的家,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,活人必將這事放在心上。
(傳道書7:2)
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;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。(傳道書7:4)
這節經文教導我們,去憂傷的地方(例如喪禮)比去喜樂的地方(例如宴會)更有意義,因為這使人們反思生命的短暫和意義。
4我們在一切患難中,他安慰我們,使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些遭各樣患難的人。5正如我們跟基督同受許多苦楚,我們也靠基督得許多安慰。6如果我們受患難,那是為使你們得安慰,得拯救;如果我們得安慰,那也是為使你們得安慰,這安慰能使你們忍受我們所受同樣的苦楚。7我們為你們所存的盼望是確定的,因為知道你們分擔了我們的痛苦,也要分享我們的安慰。(哥林多後書1:4-7)
1.在人生中我們會遇到苦難:每個人在成長的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挑戰,也有許多的意外發生,面對這些人生的過程,心中有許多的無助。我們用上帝的安慰彼此扶持,我憂傷的時候您安慰我,您失意的時候我陪伴您。
2.耶穌也經歷這些痛苦:面對釘十字架各各他的路上,耶穌也經歷到汗如血滴的恐懼,耶穌親自經歷痛苦,祂也知道我們的害怕。耶穌親自安慰我們,聖靈也為我們禱告,讓我們可以經歷這段過程。
3.盼望的確據:我們是有盼望的,因為耶穌已經親身戰勝死亡,倚靠祂我們必然得勝。
面對生病的過程
生病,就像是往池水裡丟入一顆石頭,打亂原本平靜的生活步調,激出水花、泛起漣漪,以病人為圓心,不斷向外擴散,包含家人、朋友、同事,甚至是醫護關係裡的醫療團隊。每個人受到水波震盪的幅度不同,有些人必須改變原有生活計畫,開啟醫院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,有些人及時補位,暫時打理工作或家務,但相同的是,在這個同心圓裡,每個人都感受到生命的無助,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與目標、愛與寬恕、活著與死亡。
德國哲學家Martin Heidegger海德格所言:「人只有跟自己的死亡相遇,真實的自我才會顯現。」在面對自己的死亡之前,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眼光中,尋找自己的角色,但是經歷過深刻的苦難之後,心靈會得到非常大的成長。
讓溝通更有溫度 照顧病人與家屬的悲傷
「悲傷五個階段」,感受病人在面對死亡、生命受到威脅的過程中,會有的情緒轉折,像是:否認、憤怒、討價還價、沮喪,到接受。但悲傷是個複雜的情緒,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情緒歷程,不代表隨著時間推移,便進入下一個階段,有些人會在其中反覆來回,沉浸在巨大的悲傷中。
「病人不是唯一受苦的人,照顧者也同樣承擔著痛苦。」楊醫師會要求病人向照顧者說聲感謝,謝謝另外一半的付出,謝謝兒女盡心盡力地照顧,之後再一起牽著手出去。他會專注在生命中還沒有失去的種種美好,像是生活中陪伴在身旁的人。因為生病,我們學會感謝,生活中的一切不再視為理所當然,重新看見生活,也看見自己。
參考資料:走過癌症面對死亡/楊育正:向生病與死亡學習,如何好好生活
https://griefandresilience.children.org.tw/treasure_chest/grief_and_recovery/630
如何陪伴生病的家人?對家人有耐心,對自己也有耐心
1.傾聽
傾聽不只是單純地聽,而是讓對方知道你有認真聽進去,一步步讓他願意抒發更多,我們再進一步協助他釐清、整理自己的思緒。有人願意聽自己說話,就使人感到不再孤單。如何讓人感到被傾聽,也許我們可以試著:專注、不評價、確認與延續話題,態度溫和而平靜。
「專注」他所說的話:看著對方,認真聽對方訴說。
「不評價」他所說的話:不打斷、也不加入自己的評價與想法。
「確認」他所說的話:重複對方的話,讓對方知道自己有被聽見、被同理。例如:晚上睡不好呀、身體很不舒服啊……
「延續」他所說的話:例如:還有嗎?你願意說一點嗎?接下來發生什麼事了呢?當對方不想說話時,我們靜靜地待在旁邊,做自己的事就好。
2.分享
分享日常生活上的小事,哪個熟悉的親友發生了趣事?最近看到哪本好看的書?讓人有參與感,而不是被貼上「病人」的標籤,保持與社會的連結性。
分享接下來的病程安排,何時看醫師、何時會有新的照顧者、何時要去買東西等,並視情況給予相對的資訊,有更多的「心理建設」,重拾對生命的掌控感。
分享自己也有在接觸的舒壓方法。
3.耐心
耐心地傾聽,耐心地分享;對對方有耐心,也對自己有耐心。三個方法裡耐心最難。耐得住焦躁與的心、耐得住時間的漫長與等待。我想理解你的苦,但我無法代替你受苦,在情緒低潮的你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呢?我相信一定很不好受。我盡可能提供選項與選擇,也許你會看見,也許你不會,但我會陪伴著你一起走過。
我們也許期待眼前能上演一個勵志故事,但每個人都有他的專屬故事,他自己的版本,我們只能付出耐心,耐心地陪伴他人,也耐心地陪伴自己。
陳明章《下午的一齣戲》走在人生的路途上,突然下起了毛毛雨,又怎麼知道雨勢會越來越大?下起雨,我們就撐傘;沒有傘,我們就跑快點。我們已經備受關心的人,就幫忙別人一下。有能力的人提供遮風避雨,有人遞上暖茶,有人遞上毛巾,有人聲聲問候,有人誠心祈禱。在人生的這段路上,我們相遇了,我提供我所可以給予的,然後保持耐心,等待雨停。
參考資料:如何陪伴生病的家人?對家人有耐心,對自己也有耐心
https://www.jubo-care.com/posts/T3B4NlbLTBKIH1MOdYj6Hw
結語:
當喜樂的時侯我們就與人一同歡喜感謝上帝,當憂傷的時候我們也用耐心等候陪伴苦痛過去,我們都有盼望,因為耶穌也經歷這樣的憂傷,也最後得勝。
禱告:
感謝天父上帝讓我們在力行教會成為屬靈的大家庭,一起分享一起成長,在信仰當中彼此鼓勵,當我們有力量的時候,也多陪伴靈性肉體軟弱的弟兄姊妹,互相鼓勵扶持,靠著聖靈的幫助我們彼此禱告,一同走過生命的低谷。一起盼望看見陽光。奉主耶穌的名禱告,阿們